工业软件之“皇帝新装”:开源软件
考虑我国在软硬件发展上所面临的隔阂现象,我们应提倡两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而不是彼此分离。很多时候,我们强调的是硬件的自主研发与软件的抛弃,但实际上,整个产业应该是一个相互依存、共同进化的整体,而非仅有的两个分支。
当前开源软件可能不仅缺少全面的、适合中国需求的软件解决方案,同时也未能满足其普及庞大的市场需求。开源软件提供了一种改良与实验的途径,它首先确保了我们需要的软件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创造出独特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借鉴西门子等国际巨头的经验,尽管他们在系统设计和集成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依然面临被主要市场如美国等国势力控制的挑战。若我们没有自己的核心软件库存,只能依赖他人的开源资源,将不会导致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只会使我们被动跟进并依赖他已经成熟的技术和道路。
与之相比,培养国产软件人才显然更为紧迫。在多年技术积累的差距下,过多依赖开源资源,实质是一种放任自我、受制于人的策略,在高端理论的运用中,缺乏本土人才的支持,不仅不利于体制内竞争优势的形成,且因无法提供全面培训和理解上下游的解决方案,这也损害了学术与商业创新的结合生机动力。
开源策略根植于早期软硬件发展的初级阶段,它可以帮助识别行业趋势并迅速响应变化。然而,当前国内开源环境与需求间的不协调问题依然显著,开源项目的吸引力不足以给软硬件行业带来广泛而深入的支持。
并非说开源不重要,而是它不应被视为唯一的选择或替代方法。开源为软件开发和资源共享提供了灵活性,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依赖度和控制能力的缺乏。因此,应当关注更为基础性、涉及到战略和自我独立能力的不足。
一个有完整性与自主权的国家软件生态,将是全球技术领域中更为牢固和持续的竞争优势。无论是同开源资源吸取精华还是研发自有体系,都是支撑未来科技行业发展的策略之一。对于自研还是开源,现在以及未来的取舍决策将影响本土软件乃至整个相关科技领域的长期发展与繁荣。
最后,我们应当看到,中国在软件开发和创新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借鉴美国和印度的经验,一个好的发展路径应当是:首先开发和积累基础核心软件资源,构建稳固基石,再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求进行优化。在初步建立起系统的软件研发和应用能力后,再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逐步融入开源或参考开源资源,应是实现长远目标的更加明智的路径。在这过程中,构建一支深厚、高素质的软件研发团队至为关键,确保能够以创新和独立性应对全球化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