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企工人到私人模具厂当学徒,再到自己开厂,要经历些什么?
在五金冲压模具领域深耕24年的我,职业生涯的起点始于一个不太安稳的工作环境——在那个小县城的国营纺织单位作为保全工,工作只是勉强解决温饱,但恰逢其时的机缘,在1994年,我认识了一位中学同学,他告诉我他在深圳年薪不菲的境况,尤其是他每月加上加班费的薪资竟高达2400元,这远超当时我所在行业职工仅79元的工资标准。这一消息让我倍感震惊,对我来说,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冲击,我见证了一个新世界的开端。从此,我踏上前往深圳模具行业的旅途。
先是乘坐绿皮火车抵达广州,再从大巴去往南山,在这段异乡大巴上的经历,对我而言更像是生活的又一次挑战。凭借着幸运的连结,我找到了同学所在的公司,虽然初时缺乏资金和住处,幸好在我最需要之时,与一位同样在该公司工作的女同事建立了联系,得以安身立命。
作为的一员,我的角色是冲压工,对此我充满使命感。虽然开始并无修模能力,但我利用此前在国营厂积累的钳工基础,为公司贡献了力量。积累几月后,我掌握了冲孔落料模的基本维修技能,并最终获得进入模具组学习的技术职位。
在学习期间,我学习了各种机床的操作,包括刨床、铣床、车床等,并通过实践掌握一系列模具相关的制造工艺。虽然我并未涉足设计领域,但与同事一起努力,显著提升了模具的品质和效率。在CAD辅助设计尚未普及的年代,我通过手动绘制图纸和晒图的方式参与了工作流程。
两年后,我迎来了人生的新转折,随着公司的上海分厂设立,我也有幸前往上海继续我的职业生涯。从初级的冲压工转变为独立完成多工序成型模的专家,这段经历不仅让我积累了宝贵的工作实力,也让我意识到在这个行业中的风险。
在一次意外中,幸运地保住了一只手免受严重伤势的侵扰。这让我沉思自己的职业选择,虽然工资翻番,但深知冲压五金行业存在着不可预知的风险。正是这种深思使我意识到,学习更高层次的技术对个人而言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为了迎接新的挑战,我用半年时间自学了计算机绘图软件CAD,克服了语言障碍,为公司引入了自动化设计流程。这段快速转型之旅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拓展了我的专业视野。从一线操作工成长为设计工程师,我对工作的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我逐步承担起管理职责,从ISO、TS16949到精益生产、再到担任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我的职业生涯达到了新的高度。尽管面临全球经济挑战,但我始终坚信,模具行业赋予了我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成就,伴随着付出的艰辛和挫折,我现在越来越懂得珍惜当下的角色与责任。
回顾过去,我对自己选择了这个职业心存感激,对未来满怀着期待与憧憬。在如今疫情冲击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模具行业的挑战更加严峻,但我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与创新,我们能够共同克服这一难关,迎接更加辉煌的未来。愿每一个投身于模具行业的从业者都能在自己的领域内发光发热,幸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