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有限元分析中的网格划分技术及其应用实例
有限元网格划分的高级技术实践与优化策略
前言
在工程分析中,有限元方法的准确性和效率高度依赖于精密的有限元网格划分。网格划分不仅规范了计算区域的精细度,而且为后续数值分析留下了充足的空间灵活性。这一过程不仅要求网格形状与其拓扑关系精确匹配,还需确保几何表达与物理求解之间的良好对应。据陈其钢等学者研究,网格划分细节直接影响到有限元数值模拟的精度及其稳定性。
有限元网格划分的指导思想与关键方法
指导思想
1. 整体规划与局部调整相结合:首先基于物理模型进行总体网格规划,同时在网格划分时,应先遵循线条简单至复杂的过程,先确立基础网格密度,再精细调整至特定区域。使用二维(2D)网格与三维(3D)网格相协调,以提高分析效率。
2. 充分利用对称性:在模态分析、屈曲分析等情况下,采用子结构或轴对称模型,能显著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性。在轴对称场合,常采用柱坐标系,以节约计算资源并保证精度。
3. 优化网格参数:通过控制单元大小、网格密度,进而约束网格单元的几何特性,以实现最优的数值逼近效果。确保网格单元在复杂区域适当加密,在平和区域保持合理的稀疏性。
高级网格划分方法:
映射划分:用于曲线、曲面实体,规划理想的元素形状和拓扑结构,适用于规则几何图形的网格化。
自由网格划分:针对复杂几何形状,通过三角形、四边形、四面体等自适应生成网格,通过网格数量、边长、曲率精准控制网格质量。
自动网格化与重构技术:通过CAD与CAE接口程序,自动修正CAD模型的“完整性”,优化网格生成,减少细节过载影响,并有效处理复杂几何体。
布尔运算辅助:精简复杂实体结构,如去除内部小孔、修复曲面不完整性,优化网格生成逻辑。
网格质量与评估准则
质量评估指标:
1. 边长比与一致尺寸控制:于三角形为正三角形,四面体为正四面体,六面体为正六面体设置基准,评估单元尺寸一致性。线性单元尺寸比例限于3以内,二次单元比例限于10左右。随着单元复杂度增加,比例敏感性上升。
2. 扭曲度:量化网格单元面内的扭转折皱程度,以及面外形态的翘曲,确保网格形状接近理想几何体。
3. 密度过渡:具体分析应力变化趋势与网格分布的协调性,必要时对局部高应力区域进行额外细化。
4. 节点与编号策略:优化节点与单元编号,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已有节点边界及边界条件,以此提升求解效率与存储性能,避免冗余元素。
协调与兼容概述
确保不同自由度单元间逻辑一致性和物理兼容性,克服标准化与定制化网格数据库之间的交互障碍。包括协调不同CAD与CAE平台的数据互用,以及针对特定类型分析(模态分析、屈曲分析)的模型针对性处理。
常用单元类型及优化策略
1. 单元策略选择:基于分析对象的特性(厚结构、薄结构、自由曲面等),合理选用平面应变单元、平面应力单元、薄膜单元、壳单元及三维实体单元。
2. 缺口分析:综合考察网格单元在模拟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变形约束,比如通过特定单元类型解决剪切自锁、沙漏、扭曲问题。
3. 材料处理与约束:针对不同材料力学性质,合理配置单元类型,确保模拟塑性材料与不可压缩性约束,有效利用Herrmann单元等策略减轻约束现象。
4. 单元进阶与层次:配合多目标优化策略,引入具有高级插值功能的单元,如从三节点三角形到六节点三角形,从四节点四边形到高阶单元,提升模拟精度与计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