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搞定建立所有热源模型-DFLUX子程序教学及焊接过渡网格画法
一、DFLUX子程序基础概念
家里有热源模型需求的小伙伴,今天教你们一个超实用的工具——DFLUX子程序。这个子程序在焊接模拟中特别常见,但很多用户可能不知道如何下手。其实原理很简单,核心就是定义热源与温度的数学关系,让Abaqus自动计算热流分布。
第一件事,得和用户明确:DFLUX子程序需要处理两个关键变量:热源值Flux(1)
和热源对温度的偏导数Flux(2)
。这两个变量就像热传导的“双胞胎”,一者是热流强度,另一者是热流随温度的变化率。如果不定义Flux(2)
,可能会影响求解器收敛速度,还是大家写上。
二、焊接建模的网格绘制技巧
说到焊接模型,我们肯定要用到过渡网格。很多人觉得这个网格画起来复杂,其实不然。关键在于如何让网格在热源区域过渡自然,既要细化热源部分,又不能让整体模型太臃肿。
先说几何模型:今天的案例用的是120703.5mm的板材,这个尺寸在焊接分析中很常见。不过别急着画网格,先Partition(分割)一下。操作时,沿着中间切开,这样后续网格划分会更方便。
接下来是材料模型。这里只需要热力学3要素:密度、比热容、热导率。如果用户想研究热力耦合的话,还需要加弹性模量、塑性参数,以及热膨胀系数作为连接桥梁,不过我们今天只处理热传导,暂时忽略。
三、网格划分的实战步骤
真的要动手画网格的话,先进入Mesh模块。选中过渡区域,网格数量设为1层,这样界面看起来更整洁。然后选边进行细化,厚度方向分8层,足够满足热传导模拟的精度需求。
不过如果觉得操作复杂,直接画均匀网格也行。虽然计算速度会慢一点,但结果基本还能用。现在网上的案例太多,教你们一个新角度:自己写脚本生成过渡网格。
四、子程序编写详解
写脚本前,先确认热源模型。我们用的是高斯面热源,这个模型在焊接模拟中非常基础。公式是Flux(1) = Q * exp(- (x^2 + y^2)/ (2*σ^2)),其中Q是热源强度,σ是扩散系数。
写代码时,关键点是把公式放进子程序。例如:
def DFLUX(Variable, Time, Coord):# 计算热源强度,取决于坐标位置Flux(1) = Q * exp(- (Coord[0]^2 + Coord[1]^2)/ (2*σ^2))# 如果热源不随温度变化,直接设Flux(2)=0即可Flux(2) = 0
注意,这里的坐标系是基于模型局部的,如果你的坐标原点不同,得调整参数。比如,文献里提到的换算错误,现在已修正到2025年的毫米-兆帕单位,避免引发温度偏低的问题。
五、子程序测试与优化
测试之前,先加载模型。在Load模块里,选择Surface Heat Flux,然后调用DFLUX子程序。运行后记得看GIF效果,有些“小岔子”需要优化。比如,过渡网格只能在与XY平面平行的面上生成,如果想处理XZ或YZ面,得修改脚本中的参数Dcoordinates
,这个参数指向草图中某条边的坐标点,具体数值根据你的模型调整。
六、查漏补缺与学习
如果你对这种方式不感兴趣,就直接用均匀网格无妨。毕竟很多用户更喜欢简单方法。但如果你想要更高精度的结果,自己动手写脚本不但能提升效率,还能避免依赖第三方软件(如HyperMesh、ANSA)。
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比如子程序参数定义错误、网格过渡不自然等。这时候多运行几次脚本,根据误差调整参数值。刚开始写可能一脸懵,但只要熟悉基本流程,多尝试几次基本就能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