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工程师的设计中,这29个坏习惯必须得改
软件: altium
引言
在大型硬件工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工程师面临着严格的时间、预算以及性能的考验。本文将围绕成本节约、低功耗设计、和系统效率提升的三大焦点,揭示一系列工程师在实践中常犯的不良习惯,以及提供优化思路和建议。
成本节约篇
成本是硬件工程中的重要考量因素。通过以下实例和误区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成本节约不仅仅关乎直接的经济支出,还关系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工程的长期效率。

1. 电阻值的误选:工程师倾向于选择整数值的电阻,但实际上市场并不提供特定的近似值(如5KΩ)。正确的选择应依据电阻的精度和成本效益,例如,4.7KΩ和5.1KΩ虽然价格差异不大,但相比100%精度(例如680Ω)成本分别仅增加约4倍和2倍。选择低精度的电阻可能带来更高的总体成本。
2. 非标准指示灯颜色:虽然蓝色指示灯外观独特,但其成熟度和供货稳定性较差,价格却高达同类标准颜色(如红、绿、黄)的45倍。优先考虑标准颜色,确保成本可控和供应链稳定。
3. 选择不必要的技术和器件:虽然CPLD相较于74XX门电路能提供更高级的功能,但这可能会导致成本激增且不必要地增加工程工作量。在多数情况下,合理的决定应基于硬件性能、成本和可用性之间的平衡。
4. 极限性能配置:追求系统高规格,尤其是对CPU、内存和FPGA等关键组件使用顶级配置,并非总是最优策略。应根据实际需求和成本效益进行考虑,避免性能过剩导致的资源浪费。
低功耗设计篇
低功耗不仅仅是关于节能,还涉及对电源模块、散热系统和电磁噪声的影响。通过优化设计,工程师可以显著减少电力消耗和系统管理成本,并延长产品寿命。
1. 非必要的上下拉电阻:电阻用于上下拉,并不是为了任意信号都进行这样的操作。使用电阻进行上下拉的信号消耗电能,过多的使用会显著增加功率消耗,需要根据信号表现和路径进行合理设计。
2. 未使用的I/O口处理:悬空的I/O口容易成为干扰输入信号,应将其设为输出状态或上拉,确保功能安全和减少能量消耗。
3. 最大化使用功耗控制信号:如CS信号,尽量高效控制芯片的使用,减少不必要的激活状态。
4. 信号匹配与功耗:信号匹配是为了减少反射现象,但并非要求达到最优状态。针对不同标准信号(如TTL、LVDS等),匹配要合理,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增加。
系统效率优化篇
硬件设计的效率不仅体现在硬件性能上,还涉及软件交互、资源利用和执行路径的优化。
1. CPU频率和CACHE选择:并非CPU频率越高,系统效率就越高。在通信类应用中,外部访问速度才是关键瓶颈,合理利用指令和数据CACHE,同时注意程序设计,以适应CACHE优化是提升系统效率的关键。
2. 存储器接口优化:存储器接口的时序设置需结合具体应用条件,合理的频率调整可能带来更高的效率。
3. 并行处理与CPU数量增加:并非所有任务都能从并行处理中显著受益。在确定使用多个CPU时,需要评估和模拟负载,实现资源的高效分配,避免负载均衡的不均衡和协调代价的增加。
4. 信号完整性考量:信号完整性问题是现代高速芯片设计中必须面对的挑战。通过合理的布线、匹配设计和网络实现,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延长产品寿命。
在大型硬件工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工程师面临着严格的时间、预算以及性能的考验。本文将围绕成本节约、低功耗设计、和系统效率提升的三大焦点,揭示一系列工程师在实践中常犯的不良习惯,以及提供优化思路和建议。
成本节约篇
成本是硬件工程中的重要考量因素。通过以下实例和误区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成本节约不仅仅关乎直接的经济支出,还关系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工程的长期效率。

1. 电阻值的误选:工程师倾向于选择整数值的电阻,但实际上市场并不提供特定的近似值(如5KΩ)。正确的选择应依据电阻的精度和成本效益,例如,4.7KΩ和5.1KΩ虽然价格差异不大,但相比100%精度(例如680Ω)成本分别仅增加约4倍和2倍。选择低精度的电阻可能带来更高的总体成本。
2. 非标准指示灯颜色:虽然蓝色指示灯外观独特,但其成熟度和供货稳定性较差,价格却高达同类标准颜色(如红、绿、黄)的45倍。优先考虑标准颜色,确保成本可控和供应链稳定。
3. 选择不必要的技术和器件:虽然CPLD相较于74XX门电路能提供更高级的功能,但这可能会导致成本激增且不必要地增加工程工作量。在多数情况下,合理的决定应基于硬件性能、成本和可用性之间的平衡。
4. 极限性能配置:追求系统高规格,尤其是对CPU、内存和FPGA等关键组件使用顶级配置,并非总是最优策略。应根据实际需求和成本效益进行考虑,避免性能过剩导致的资源浪费。
低功耗设计篇
低功耗不仅仅是关于节能,还涉及对电源模块、散热系统和电磁噪声的影响。通过优化设计,工程师可以显著减少电力消耗和系统管理成本,并延长产品寿命。
1. 非必要的上下拉电阻:电阻用于上下拉,并不是为了任意信号都进行这样的操作。使用电阻进行上下拉的信号消耗电能,过多的使用会显著增加功率消耗,需要根据信号表现和路径进行合理设计。
2. 未使用的I/O口处理:悬空的I/O口容易成为干扰输入信号,应将其设为输出状态或上拉,确保功能安全和减少能量消耗。
3. 最大化使用功耗控制信号:如CS信号,尽量高效控制芯片的使用,减少不必要的激活状态。
4. 信号匹配与功耗:信号匹配是为了减少反射现象,但并非要求达到最优状态。针对不同标准信号(如TTL、LVDS等),匹配要合理,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增加。
系统效率优化篇
硬件设计的效率不仅体现在硬件性能上,还涉及软件交互、资源利用和执行路径的优化。
1. CPU频率和CACHE选择:并非CPU频率越高,系统效率就越高。在通信类应用中,外部访问速度才是关键瓶颈,合理利用指令和数据CACHE,同时注意程序设计,以适应CACHE优化是提升系统效率的关键。
2. 存储器接口优化:存储器接口的时序设置需结合具体应用条件,合理的频率调整可能带来更高的效率。
3. 并行处理与CPU数量增加:并非所有任务都能从并行处理中显著受益。在确定使用多个CPU时,需要评估和模拟负载,实现资源的高效分配,避免负载均衡的不均衡和协调代价的增加。
4. 信号完整性考量:信号完整性问题是现代高速芯片设计中必须面对的挑战。通过合理的布线、匹配设计和网络实现,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延长产品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