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软件为什么很难做出来?
我曾参与在海外开发一款对标美国的CAE软件,专注于提高整体系统的性能。通过优化,我们团队的软件在与美国标准软件的对比实验中,最大误差不超过5%,并且计算效率提升了10多倍。这一成就使我觉得非常自豪。
对于国内工业软件难以启动的原因,我认为关键在于人才积累和价值反馈的缺失。一是人才层面,工业软件开发需要程序员对工业场景、数学物理流程有深刻理解,甚至能创新模型优化,这通常要求有较高的学历背景和专业积累,而这类人才却更多地流入了互联网领域追求高收入。
二是价值反馈,良好的价值反馈对于行业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往往倾向于外显的价值,如通过引进工业软件提升产量、增加利润,但月末对比,发现工业软件的价值不够醒目。在调研活动中,大多数企业反馈,相较于MES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他们在短时间内体验不到CAE、CAM等软件带来的明显价值。此外,盗版软件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部分价值的积累。
不过,国内已涌现出如中望、山大华天等优秀的CAD软件厂商。尽管当前整个工业软件领域,尤其是CAE、CAM软件市场上,定制化服务占据主导地位,这表明优质产品培育所需的积累正在形成,企业规模与产品品质均呈现出逐步提升的趋势。
然而,针对CAE、CAM软件来说,形成大规模价值积累的挑战仍较为棘手。第一,这类软件开发难度更大,对工业工艺知识有更深层次需求,而这正是稀缺资源所在;第二,与通用性更强的CAD软件相比,CAE和CAM软件的用户群体普遍狭窄,覆盖的市场细分领域有限,难以形成大规模反馈价值的市场。第三,相比之下,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并不倾向于压榨资源,而是在资源高效使用下挖潜,因此,相对于CAD软件,CAE和CAM软件在资源集约化经济模式下更为显现出其价值。企业采取更多实验的方式可能反映了对成本审慎的考量,因此,CAE、CAM软件在资源集约化经济下的应用价值更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