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设计流程与工具详解2:原型验证篇
芯片设计流程与原型验证技术的深入探讨
引言:
芯片验证是确保硬件设计正确性及性能的关键步骤,然而,传统的芯片验证主要聚焦于芯片内部逻辑的正确性,而往往忽略了与外部系统及环境的交互验证。这导致约50%的芯片设计投入市场时可能面临问题。为解决这一挑战,原型验证技术应运而生,旨在模拟实际系统环境,全面验证芯片设计,并大大提高实际投入前的设计通过率。
原型验证:系统的完整验证载体
传统芯片验证主要集中在逻辑正确性和性能指标上,忽略了芯片在完整系统环境下的行为验证。原型验证技术通过搭建与实际系统近似的硬件平台或软件仿真环境,对芯片设计进行全面、深入的测试,确保其在复杂的系统环境中运行性能和兼容性。
原型验证的方法论:
原型验证主要分为三种类型:FPGA原型、模拟平台Emulator以及实验性投片(原型投片):
1. FPGA原型验证:使用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作为硬件平台,将原始的ASIC(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代码翻译到FPGA上,实现相同功能,进而对整个系统逻辑进行测试,验证设计在系统环境中的有效性。然而,FPGA存在容量限制、性能与ASIC差异大、硬件与工艺库不完全一致的缺点。
2. 模拟平台Emulator:借助软硬件仿真技术,构建完全模仿目标硬件环境的系统,以模拟芯片在实际应用中的状态,进行高级功能和行为验证。
3. 实验性投片:通过在少量ASIC芯片上制造并测试,快速迭代验证设计,相比全面生产投入更大成本,但能针对关键问题快速找到解决方案。
原型验证平台的现代应用:
针对FPGA原型验证的市场需求,众多公司开发了相应的原型验证平台,它们紧随Xilinx和Altera(现属Intel)等公司FPGA技术的新扩展,不断更新和优化。市场上的典型产品比如Synopsys的HAPS系列、Cadence公司的ProTIum、S2C公司的Prodigy系列和国内亚科宏宇的VeriTiger系列等。
原型验证平台的最大化利用:
现存的最大容量FPGA,如Xilinx的Virtex UltraScal 440(VU440)平台,其单颗FPGA芯片容纳的前述门数可达2630百万个。为了运用更大型的SoC(系统级芯片)设计,典型做法是采用多颗FPGA级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