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型腔铣编程步骤

软件: ug
全方位数据报表
许可分析

许可分析

免费体验
识别闲置、及时回收
许可优化

许可优化

免费体验
多维度智能分析
许可分析

许可分析

免费体验
减少成本、盘活许可
许可优化

许可优化

免费体验
以下是UG NX中型腔铣(Cavity Milling)的详细教程,结合核心概念、操作步骤和实用技巧,帮助用户快速掌握这一基础加工策略:

一、型腔铣的核心概念

定义与作用

型腔铣是UG CAM中用于粗加工的2.5轴铣削工序,主要用于高效移除封闭型腔或开放区域(如模具型腔、凹槽)的大量毛坯材料,为后续精加工预留均匀余量。其原理是通过分层切削(XY平面轮廓+Z轴逐层下切)快速去料,刀具通常选用平底铣刀或圆鼻刀。

适用场景

模具型腔/型芯的粗加工

零件内部凹槽或复杂外轮廓的粗加工

大余量材料的快速去除。

二、创建型腔铣工序的关键步骤

进入加工环境

打开UG NX,进入“应用模块”→“加工”,选择CAM配置(如mill_contour)。

创建工序

在“工序导航器”中点击“创建工序”,选择类型为mill_contour,子类型为CAVITY_MILL(图标为带Z轴箭头的方块)。

定义几何体

部件几何体:选择最终零件模型(必须)。

毛坯几何体:定义初始材料形状(推荐使用“包容块”或实体模型)。

切削区域:可选,指定需加工的面或区域以限制范围。

ug型腔铣编程步骤

刀具选择

新建或选择已有刀具(如D16R0.8圆鼻刀),设置直径、底角半径等参数。

刀轨参数设置

切削模式:

跟随部件:智能识别边界,适合复杂形状。

跟随周边:沿轮廓偏置,适合规则型腔。

往复切削:高效但需防过切。

步距:设为刀具直径的60%-75%(如70%)。

每刀切削深度:根据材料硬度设定(钢件1.5-3mm,铝合金3-5mm)。

余量:侧壁余量0.3mm,底面余量0.2mm(粗加工标准)。

非切削移动

进刀类型选“螺旋”或“沿形状斜进刀”,避免垂直下刀;设置安全平面高度(通常50mm)。

生成与验证刀轨

点击“生成”计算刀路,使用“3D动态”仿真检查过切、碰撞及余量分布。

三、实用技巧与注意事项

IPW(处理中的工件)

无:首次开粗时使用。

3D IPW:二次开粗时基于实际残留毛坯计算,避免空切。

清角策略

粗加工后用小刀具(如D6)基于3D IPW二次开粗,或结合“深度轮廓铣”精修角落。

效率优化

减少空走刀:通过修剪边界限制加工范围。

优化切削参数:硬材料降低进给,软材料提高切削深度。

常见问题解决

刀轨不全:检查毛坯是否完全覆盖部件。

过切:启用“容错加工”并验证余量设置。

四、型腔铣与平面铣的区别

型腔铣:适合3D复杂轮廓的分层粗加工,基于部件和毛坯的几何形状生成刀轨。

平面铣:针对2D开放区域的平面或台阶加工,依赖2D边界定义。

五、实战案例参考

矩形型腔加工(100×80×20mm)

刀具:D10平底刀,每层切深4mm,步距6mm,转速1000rpm,进给600mm/min。

烟灰缸模型

粗加工用D10平底刀,精加工换R3球刀,注意底面余量清零。

通过以上步骤和技巧,可系统掌握UG型腔铣的编程方法。建议结合3D模型反复练习参数调整与刀轨验证,以提升效率与安全性。更多细节可参考具体案例视频或文档。

index-foot-banner-pc index-foot-banner-phone

点击一下 免费体验万千客户信任的许可优化平台

与100+大型企业一起,将本增效

与100+大型企业一起,将本增效

申请免费体验 申请免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