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m钢结构厂房三维建模
软件: pkpm
PKPM钢结构厂房三维建模流程与关键要点
一、建模软件选择
PKPM系列软件中,门式刚架带夹层整体分析设计模块(适用于轻钢门式刚架厂房,支持夹层结构)和STS模块(适用于复杂钢结构厂房,如带混凝土框架的混合结构)是主流选择。两者均支持三维参数化建模,覆盖从结构布置到施工图输出的全流程。
二、建模前准备
- 收集基础资料:明确厂房跨度、柱距、檐口高度、吊车吨位(如有)、抗震设防烈度、基本风压/雪压、场地类别等参数,确保模型输入符合实际需求。
- 确定结构体系:根据厂房功能选择结构形式(如纯门式刚架、门式刚架+夹层、混凝土框架+门式刚架),明确荷载传递路径(屋面→檩条→刚架→基础)。
三、具体建模步骤
1. 整体参数输入
录入工程基本信息,包括:
- 结构信息:结构安全等级(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1.0)、设计使用年限(50年);
- 荷载信息:屋面恒载(0.3-0.5kN/㎡,含檩条、彩钢板自重)、活载(0.5kN/㎡,不上人屋面);基本风压(0.4-0.6kN/㎡,按地区取值)、风载体型系数(迎风面±0.8,背风面-0.5);基本雪压(0.3-0.5kN/㎡,按地区取值);
- 地震信息:抗震设防烈度(如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地震分组(第三组);
- 材料信息:钢材等级(Q235或Q345,门式刚架常用Q345B)、焊条型号(E43XX系列,Q235钢焊接用;E50XX系列,Q345钢焊接用)。

2. 轴网布置
通过“轴线输入”功能绘制厂房平面轴网,定义横向(厂房跨度方向,如12m、15m、18m)、纵向(厂房长度方向,如60m、80m)轴线。可通过“等分”“偏移”“复制”等命令快速生成规则轴网,支持不规则轴网(如L型、U型厂房)的手动调整。
3. 主刚架建模
- 柱截面定义:根据厂房跨度、荷载选择钢柱截面(如H型钢H250×250×9×14、H300×300×10×15,或十字柱)。截面尺寸需满足长细比要求(λ≤150-300,计算长度取柱顶到基础顶的距离)。
- 梁截面定义:钢梁通常采用H型钢(如H300×150×6×9、H400×200×8×13),变截面梁需明确大小头位置(如梁端截面H300×150,跨中截面H400×200)。截面尺寸需满足强度、稳定性要求(通过STS模块的“截面验算”功能自动校核)。
- 布置柱梁:将定义好的钢柱布置在轴网交点,钢梁布置在横向轴线(主刚架)或纵向轴线(纵向榀)。布置时可调整构件偏心(如钢柱向内侧偏心50-100mm,避免檩条与柱外缘冲突)。
4. 次结构布置
- 檩条系统:通过“屋面檩条系统”模块布置屋面檩条(如C160×70×20×2.5冷弯薄壁型钢),设置檩条间距(1.5-2.0m,按檩条承载力要求调整)、天沟(如1.2m宽现浇天沟)、斜拉条(φ12圆钢,沿檩条跨度方向每3-4m布置一道)、隅撑(∠50×5角钢,连接檩条与钢梁下翼缘,间距1.5-2.0m)。
- 支撑系统:通过“支撑布置”模块布置柱间支撑(如φ140×5圆钢或H200×200×8×12钢支撑,沿厂房纵向每隔3-4跨布置一道)、屋面水平支撑(如φ12圆钢,连接钢梁上翼缘,形成闭合支撑体系)。支撑需满足厂房纵向刚度和稳定性要求。
5. 荷载输入
- 恒载:包括钢柱、钢梁、檩条、彩钢板、屋面保温棉等自重(程序自动计算,无需手动输入),以及吊顶、设备管道等附加恒载(0.2-0.3kN/㎡,手动输入)。
- 活载:屋面活载(0.5kN/㎡,不上人屋面;1.0kN/㎡,上人屋面)、吊车荷载(如有,通过“吊车布置”模块输入吊车吨位、工作级别、轨道中心距,程序自动计算吊车横向刹车力、纵向刹车力)。
- 风载:通过“风荷载输入”模块自动计算,或手动输入体型系数(如迎风面±0.8,背风面-0.5)、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按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取值)。
- 雪载:根据地区基本雪压和屋面坡度计算(如屋面坡度≤25°,雪载按基本雪压×0.8折减;屋面坡度>25°,按基本雪压×0.6折减)。
6. 计算与分析
- 模型计算:通过“计算”菜单启动结构分析,程序自动完成刚架内力分析(弯矩、剪力、轴力)、次结构验算(檩条强度、稳定性)、支撑系统验算(柱间支撑长细比、风荷载承载力)。
- 结果查看:通过“分析结果图形与文本显示”查看内力包络图(弯矩包络图、剪力包络图)、位移图(柱顶位移、梁端位移)、应力比图(钢柱/梁应力比≤0.9,满足规范要求)。若结果不满足,需调整截面(如增大钢柱截面、调整梁截面大小头比例)。
四、关键注意事项
- 截面合理性:钢柱截面需满足长细比要求(λ≤150-300),钢梁截面需满足强度(σ≤f)、稳定性(φ·σ≤f)要求(通过STS模块的“截面验算”功能自动校核)。
- 铰接与刚接区分:不带吊车的门式刚架柱底通常为铰接(允许转动),带吊车的门式刚架柱底为刚接(限制转动);钢梁与钢柱连接通常为刚接(传递弯矩),次梁与主梁连接通常为铰接(仅传递剪力)。
- 支撑系统完整性:柱间支撑、屋面水平支撑需形成闭合体系,确保厂房纵向刚度和稳定性。柱间支撑需布置在温度区段中部(如温度区段≤120m,支撑布置在60m处),避免温度应力过大。
- 荷载输入准确性:吊车荷载需根据吊车规格(如10t电动单梁吊车)准确输入,避免漏输或多输;风载需考虑主导风向(如冬季主导风向为北风,需输入北向风载),避免方向错误。
五、常见问题解决
- 模型无法导算荷载:检查荷载输入是否完整(如恒载、活载、风载是否均输入),梁间荷载是否遗漏(如墙荷载未折算),确保荷载传递路径正确。
- 应力比超限:调整截面尺寸(如增大钢柱截面、增加钢梁腹板厚度),或优化节点连接(如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提高节点承载力)。
位移超标:增大柱截面(提高柱刚度),或增设柱间支撑(增强厂房纵向刚度),确保柱顶位移≤1/60柱高(规范要求)。
一、建模软件选择
PKPM系列软件中,门式刚架带夹层整体分析设计模块(适用于轻钢门式刚架厂房,支持夹层结构)和STS模块(适用于复杂钢结构厂房,如带混凝土框架的混合结构)是主流选择。两者均支持三维参数化建模,覆盖从结构布置到施工图输出的全流程。
二、建模前准备
- 收集基础资料:明确厂房跨度、柱距、檐口高度、吊车吨位(如有)、抗震设防烈度、基本风压/雪压、场地类别等参数,确保模型输入符合实际需求。
- 确定结构体系:根据厂房功能选择结构形式(如纯门式刚架、门式刚架+夹层、混凝土框架+门式刚架),明确荷载传递路径(屋面→檩条→刚架→基础)。
三、具体建模步骤
1. 整体参数输入
录入工程基本信息,包括:
- 结构信息:结构安全等级(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1.0)、设计使用年限(50年);
- 荷载信息:屋面恒载(0.3-0.5kN/㎡,含檩条、彩钢板自重)、活载(0.5kN/㎡,不上人屋面);基本风压(0.4-0.6kN/㎡,按地区取值)、风载体型系数(迎风面±0.8,背风面-0.5);基本雪压(0.3-0.5kN/㎡,按地区取值);
- 地震信息:抗震设防烈度(如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地震分组(第三组);
- 材料信息:钢材等级(Q235或Q345,门式刚架常用Q345B)、焊条型号(E43XX系列,Q235钢焊接用;E50XX系列,Q345钢焊接用)。

2. 轴网布置
通过“轴线输入”功能绘制厂房平面轴网,定义横向(厂房跨度方向,如12m、15m、18m)、纵向(厂房长度方向,如60m、80m)轴线。可通过“等分”“偏移”“复制”等命令快速生成规则轴网,支持不规则轴网(如L型、U型厂房)的手动调整。
3. 主刚架建模
- 柱截面定义:根据厂房跨度、荷载选择钢柱截面(如H型钢H250×250×9×14、H300×300×10×15,或十字柱)。截面尺寸需满足长细比要求(λ≤150-300,计算长度取柱顶到基础顶的距离)。
- 梁截面定义:钢梁通常采用H型钢(如H300×150×6×9、H400×200×8×13),变截面梁需明确大小头位置(如梁端截面H300×150,跨中截面H400×200)。截面尺寸需满足强度、稳定性要求(通过STS模块的“截面验算”功能自动校核)。
- 布置柱梁:将定义好的钢柱布置在轴网交点,钢梁布置在横向轴线(主刚架)或纵向轴线(纵向榀)。布置时可调整构件偏心(如钢柱向内侧偏心50-100mm,避免檩条与柱外缘冲突)。
4. 次结构布置
- 檩条系统:通过“屋面檩条系统”模块布置屋面檩条(如C160×70×20×2.5冷弯薄壁型钢),设置檩条间距(1.5-2.0m,按檩条承载力要求调整)、天沟(如1.2m宽现浇天沟)、斜拉条(φ12圆钢,沿檩条跨度方向每3-4m布置一道)、隅撑(∠50×5角钢,连接檩条与钢梁下翼缘,间距1.5-2.0m)。
- 支撑系统:通过“支撑布置”模块布置柱间支撑(如φ140×5圆钢或H200×200×8×12钢支撑,沿厂房纵向每隔3-4跨布置一道)、屋面水平支撑(如φ12圆钢,连接钢梁上翼缘,形成闭合支撑体系)。支撑需满足厂房纵向刚度和稳定性要求。
5. 荷载输入
- 恒载:包括钢柱、钢梁、檩条、彩钢板、屋面保温棉等自重(程序自动计算,无需手动输入),以及吊顶、设备管道等附加恒载(0.2-0.3kN/㎡,手动输入)。
- 活载:屋面活载(0.5kN/㎡,不上人屋面;1.0kN/㎡,上人屋面)、吊车荷载(如有,通过“吊车布置”模块输入吊车吨位、工作级别、轨道中心距,程序自动计算吊车横向刹车力、纵向刹车力)。
- 风载:通过“风荷载输入”模块自动计算,或手动输入体型系数(如迎风面±0.8,背风面-0.5)、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按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取值)。
- 雪载:根据地区基本雪压和屋面坡度计算(如屋面坡度≤25°,雪载按基本雪压×0.8折减;屋面坡度>25°,按基本雪压×0.6折减)。
6. 计算与分析
- 模型计算:通过“计算”菜单启动结构分析,程序自动完成刚架内力分析(弯矩、剪力、轴力)、次结构验算(檩条强度、稳定性)、支撑系统验算(柱间支撑长细比、风荷载承载力)。
- 结果查看:通过“分析结果图形与文本显示”查看内力包络图(弯矩包络图、剪力包络图)、位移图(柱顶位移、梁端位移)、应力比图(钢柱/梁应力比≤0.9,满足规范要求)。若结果不满足,需调整截面(如增大钢柱截面、调整梁截面大小头比例)。
四、关键注意事项
- 截面合理性:钢柱截面需满足长细比要求(λ≤150-300),钢梁截面需满足强度(σ≤f)、稳定性(φ·σ≤f)要求(通过STS模块的“截面验算”功能自动校核)。
- 铰接与刚接区分:不带吊车的门式刚架柱底通常为铰接(允许转动),带吊车的门式刚架柱底为刚接(限制转动);钢梁与钢柱连接通常为刚接(传递弯矩),次梁与主梁连接通常为铰接(仅传递剪力)。
- 支撑系统完整性:柱间支撑、屋面水平支撑需形成闭合体系,确保厂房纵向刚度和稳定性。柱间支撑需布置在温度区段中部(如温度区段≤120m,支撑布置在60m处),避免温度应力过大。
- 荷载输入准确性:吊车荷载需根据吊车规格(如10t电动单梁吊车)准确输入,避免漏输或多输;风载需考虑主导风向(如冬季主导风向为北风,需输入北向风载),避免方向错误。
五、常见问题解决
- 模型无法导算荷载:检查荷载输入是否完整(如恒载、活载、风载是否均输入),梁间荷载是否遗漏(如墙荷载未折算),确保荷载传递路径正确。
- 应力比超限:调整截面尺寸(如增大钢柱截面、增加钢梁腹板厚度),或优化节点连接(如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提高节点承载力)。
位移超标:增大柱截面(提高柱刚度),或增设柱间支撑(增强厂房纵向刚度),确保柱顶位移≤1/60柱高(规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