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e/Creo注塑进胶方式及设计要点解析,优化注塑工艺
Pro/E 和 Creo 注塑成型中的进胶方式及设计要点
引言
在注塑成型过程中,浇口作为熔融塑料抵达型腔的“最后一个门槛”,其设计选择极大地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本文将深入探讨浇口在注塑成型中的功能、类型及其设计要点,针对工程师进行专业指导,以提升塑件性能和生产效率。
浇口的基本功能及分类
功能:
流量控制:浇口对塑料熔体流入型腔起到引导和控制作用,允许和限制塑料的注射速度和流量。
封锁可行性:当注塑过程结束,浇口起到封闭型腔的作用,防止尚未固化或冷却的塑料倒流。
分类:
1. 盘形浇口:按照产品外圆周扩展,确保充模均匀,消除结合线,易于排气。
2. 扇形浇口:从分流道逐渐放大至模腔,适合较长、扁平而薄的产品,减少流纹与定向应力,形状由产品形状决定。
3. 环形浇口:沿产品整个外圆周扩展,均匀充模,优化排气系统,减少结合线。不适用于完全自动化的脱模过程。
4. 点浇口:用于材料流动性较好的塑料,截面积小如针状,自动断开,减少塑件修正需要。
5. 侧浇口(边缘浇口):在模具边缘开设,适用于一模多穴的产品,便于手动处理浇口,厚度通常为产品厚度的50%至75%。
6. 凸耳浇口:浇口先进入带有凸片的区域,适合在低剪切应力条件下使用,防止应力集中在特定区域。
7. 直接浇口:直接从主流道进入模腔,适用于单穴深腔或箱形模具,流道流程短,减少压力损失,便于排气。
8. 潜伏浇口:其形式多样,包括拉切式、推切式、复式以及香蕉形浇口等,适用于固定位置或特殊大型塑件的型腔入口。
设计要点
肉厚部分:进入型腔的浇口应设在产品肉厚区域,确保塑料能够充模顺利且完全。
最短流程:浇口位置的选取应考虑塑料充模流程尽可能短,以减少压力损失,助于模具排气。
结合线位置:通过模拟分析或经验判断,避免浇口位置导致的产品结合线影响外观与功能,可能时可增设冷料穴加以解决。
避免直接冲击:在大型或扁平塑件中,避免在细长型芯附近开设浇口,以防直接冲击导致变形、错位或弯曲。
多点投料:对于细长型芯附近的塑件,建议采用多点投料,以降低翘曲变形和料射短缺的风险。
非关键位置:尽量使浇口避开关键外观或功能部分,可设置在边缘或底部等非关键区域。
尺寸确定:浇口尺寸由产品大小、几何形状、结构及塑料种类决定。通常先尝试小尺寸,以适应实际生产需求和修正。
对称与布局:在多穴模具中,相同产品采用对称投料方式,较大或关键产品通常放在靠近主流道的位置,以优化加工流程。
冷料穴布局:在设计浇口时应考虑在浇口附近布置冷料穴,并配置引拉杆,以便于浇注系统的脱模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