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sys Lumerical | 单行载流子光电探测器仿真方法
混合硅基光电探测器的详细性能研究与系统设计
概述
本文将深入探讨使用InP/InGaAs材料构成的单行载流子(unitraveling carrier,UTC)光电探测器的各项性能,特别是与硅波导的渐变耦合设计。通过结合Lumerical的光学和电学求解器,我们能够对光电探测器进行详尽的模拟和优化。光学仿真采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来揭示光电探测器的光学场行为,包括吸收功率的计算以及电子空穴对的局部产生率评估。之后,将这些光电产生速率导入电学仿真模块,用于进一步的分析和求解,以评估器件的电学特性和光电响应。
背景与理论基础
光电探测器(光电二极管)的主要作用是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以解码加载在光信道上的编码信息。Lumerical的光学和电学求解器通过对光电探测器的精确模拟,为设计和优化这一类高效率且定制化的光电设备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对于高速的应用场景,传统PIN结构利用本征区域中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来产生光电流,然而这种方法存在延迟和不对称响应的问题。通过结合窄带隙和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如利用InP和InGaAs,我们可以实现更高效的载流子传输,从而优化光电探测器的渡越时间响应。
系统构成与测量
在本研究中,光电探测器是由集成在硅基光子系统上的InP/InGaAs混合波导结构组成。这一设计具体包括100nm厚的InP键合/匹配层、250nm厚的GaAs吸收层和700nm厚的In P本征收集层。通过FDTD模块的光学仿真,揭示了不同结构参数下光电探测器中光场的变化,以及电子空穴对产生的关键机制。对于光场分析,我们关注的是由电场E表征的光传播方向(Y方向)的截面,以及在(YZ)平面内的光场分布。
光学仿真后,光电产生率通过内置分析脚本自动计算。进一步地,将生成的光电产生率数据导入到电学仿真(CHARGE模块)中,应用于求解连续性方程,以深入了解器件的电学特性和光电响应。
性能分析与优化
光学设计与光电响应
首先,采用FDTD方法计算了光电探测器中光场(以电场E表示)的显著变化,特别是不同结构参数下的光场分布。这为理解光信号如何在光电探测器中转换为电信号提供了基础图景。
随后,通过分析光产生速率(平均值视Y方向传播而得),对光电探测器的响应度进行了评估。通过调整Y方向的长度,可以观察到响应度的初步变化。
电学设计与稳态特性
在电子空穴对的高能响应下进一步优化,以模拟光电探测器的稳态特性。基于50微米长光电探测器的光学产生率数据,模拟了光电流响应,结果表明响应度为1.07A/W,暗示了材料和设计优化的有效性。此外,通过减少InGaAs吸收层中的载流子寿命,将5伏反向偏压下的暗电流设置为约1纳安培(nA)。
瞬态响应与带宽分析
瞬态响应分析对光电探测器的等效电路模型进行了提取,该模型捕获了渡越时间延迟和二极管的阻抗(RC)。选取不同偏置电压参数进行小信号分析,揭示了模型中串联电阻 RS 和电压相关电容C的关系,以及电导在不同频率响应下的变化特性。通过分析触点在5伏偏压下的5微微秒内小信号交流电压响应,生成了电容频率关系图,为计算收集层电容(0.14飞法拉/平方微米)提供了依据。
带宽分析考虑了包括负载电阻(50欧姆)和接触电阻的RC模型,以及假定的寄生电容(导电衬底和吸收层),进一步提升了光电探测器的响应度与系统设计的经济性。对于此特定配置,光电探测器的传输时间限制分析表明,光电脉冲在光电探测器内的传递时间约为11皮秒(ps),不受探测器面积的影响。该发现为提升光电探测器的响应速度提供了理论指导。
结论与展望
通过深入研究混合硅基光电探测器的光学、电学特性以及瞬态响应,我们详细探讨了设计和优化光电探测器的关键环节,包括材料和结构的精心选择、高级数值模拟方法的高效应用,以及对响应特性的精细分析。利用Lumerical的光学和电学求解器,我们不仅揭示了光电探测器核心物理过程的详细行为,而且还研究了与硅基光子系统集成的难点和解决方案。
未来的研究仍将持续关注光电探测器在新兴光通信、信息处理和传感器技术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高速、低功耗和高灵敏度应用方面的进一步优化。通过不断完善设计、提高制造工艺水平以及创新材料的选择与加工,光电探测器有望在各种重要领域展现出更加强大的效能,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