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布局技巧汇总:提升设计效率必备!

软件: cadence
全方位数据报表
许可分析

许可分析

免费体验
识别闲置、及时回收
许可优化

许可优化

免费体验
多维度智能分析
许可分析

许可分析

免费体验
减少成本、盘活许可
许可优化

许可优化

免费体验

高速电路设计中的PCB布局与布线优化策略


引言

印刷电路板(PCB)作为电子组件的载体与连接交通枢纽,在电源电路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将聚焦于PCB布局与布线的基本规则和优化策略,针对高级工程师与系统设计者提供深入解读,旨在助力广大开发者与研究人员在设计、制造、测试阶段提升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元件布局规则

1. 电路模块化布局:遵循模块化原则,确保具有相似功能或相关性元件集结在一个物理区域内。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应保持分区分割,减少干扰的影响。

欢迎浏览: PCB布局技巧大汇总!赶紧接着!


2. 避开关键区域布局:在PCB板边或非安装孔周围1.27mm内,及螺钉等此类安装孔周围3.5mm4mm(依孔径大小)的范围内,避免布局任何元件。这有助于防止在生产和组装过程中元件可能因抓取器、工具等引起的损坏。

3. 敏感元器件处理:对于卧装电阻、电感(插件元件)、电解电容等,尽量避免放置在这些元件下方经过的过孔,特别是在波峰焊接过程中,以避免壳体与过孔短路。

4. 边距要求:从PCB板的外侧边缘至元件间的最短距离应为5mm,确保布局的合理空间;贴装元件焊盘外侧至相邻插装元件的外侧应至少有一个2mm的间距,以避免焊接和组装过程中的相互干涉。

5. 关键元器件分隔:金属壳体元器件、金属片(如屏蔽盒)需与其它元件保持至少2mm的间距,防止不必要的电磁干扰,并确保整体结构的加固与稳定性;非安装孔四周的边距建议为3mm以上,确保生产过程中各部件的兼容性。

6. 发热元件管理:合理分布发热元件,避免其紧邻导线、热敏元件,确保线路和元器件的安全运行;要确保高热输出元件的均衡分布。

7. 电源插座布局:电源插座应尽量布置在电路板边缘,若有必要远离四周时,应合理安排其与其它焊接点的距离,以方便电源线连接,并确保插拔时的便利性。

8. 极性标示一致性:所有集成电路件应单边对齐,且有极性要求的元件应明确极性标示。注意,同一电路板上极性标示不应多于两个方向,且彼此保持垂直状态。

9. 布线疏密协调:布线应遵循疏密得当的原则,对于疏密差异较大的区域,应通过网状铜箔填充,建议网孔大小不低于8mil(或0.2mm)。

元件布线规则

1. 禁止布线区域:PCB板四周距离边框≤1mm的区域内以及所有安装孔周围同样距离的区域内,禁止进行布线,确保这些关键位置的pcb板物理完整性。

2. 线宽选择:电源线推荐使用不低于18mil(或宽线);信号线传递重要信息时,宽度不应低于12mil;对于CPU的输入和输出线,宽度建议不要低于10mil(或更高设定);线间距离,尤其是满足信号传播基本要求的两线间距至少为10mil。

3. 过孔设计:正常过孔建议宽度待定,但具体值应基于实际信号速率与负载考量予以确定;不同元器件的过孔规格(如双列直插、电阻、无极性电容等)也有特定推荐的尺寸范围。

4. 抗噪策略:电源线与地线应尽可能呈放射状布局,避免形成回环走线,减少电磁噪扰。

提高抗干扰与电磁兼容性

为了提高ESSC(Example System with concepts)的设计对抗干扰能力和电磁兼容性的能力,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减小高频噪声:优选较低外时钟频率的微控制器。采用正弦波替代方波时钟信号,可显著减少高频噪声。

2. 信号完整性:注重减少信号传输过程中的脉冲反射影响。利用合理的阻抗匹配设计,尤其是考虑到印制线路板高频特性的调整,以减轻信号损伤。

3. 电源去耦:巧妙部署高频去耦电容,如陶瓷片电容或多层陶瓷电容,用于去除高达1GHz的高频干扰。对于系统构建中的每块集成电路,在其电源与地之间放置去耦电容。

4. 良好的接地策略:实现有效的接地策略,采用单点接地,确保信号返回至TE(Return Current Equalizer)源。分离使用模拟、数字接地和电源接地,最终汇聚到共同的点位上。

5. 应用局部屏蔽:对于受影响严重的电子电路,通过在其周围设置屏蔽,减少与周围电路或环境的电磁干扰。

index-foot-banner-pc index-foot-banner-phone

点击一下 免费体验万千客户信任的许可优化平台

与100+大型企业一起,将本增效

与100+大型企业一起,将本增效

申请免费体验 申请免费体验